從比較中覺醒:移民後,我們怎樣教出更自信的孩子?
- Frank Leung

- 8月25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作者:梁經緯博士
英國健康及護理執業監管局(HCPC)及香港心理學會(HKPS)註冊輔導心理學家、英國心理學會(BPS)特許心理學家及副院士、香港心理學會院士
2025年8月25日 英國伯明翰索利赫爾
勇敢的轉變,無形的壓力
當我們從香港來到英國,無論是為了孩子的教育、家庭的未來,還是為了逃避壓力與不確定性,這樣的選擇本身就已經非常勇敢。
但在新環境中,我們很多人會不自覺地,將自己與其他香港人比較:
「人哋啲小朋友英文講得好叻喎,我個仔仲未識反應…」
「佢哋一家已經買樓,我哋仲係租緊…」
「佢個女考到grammar school,我個女唔得…」
「佢哋生活好快上軌道,我仲唔知自己啱唔啱留低…」
這些聲音很熟悉,因為在香港,比較是一種文化,甚至是一種「愛之名」的教育方式。在某程度上,我們透過比較來鼓勵自己或小朋友進步,也透過比較來證明自己「唔差得過人」。但在英國,這樣的心態不僅不合時宜,甚至會不知不覺地傷害我們自己、我們的子女,甚至破壞香港移民社群之間的連結與信任。
比較的背後,其實是「劣勢感 Inferiority feeling」在作祟
比較,其實是劣勢感的表現。在香港成長的我們,自小就活在一種無所不在的比較文化之中。
從學業、外貌、學校排名、考試成績、課外活動、鋼琴級數,到長大後的大學、職業、收入、婚姻、樓市地位,甚至孩子的成就——幾乎人生每一個階段,都離不開比較。
這種比較,很多時候是來自我們的父母。
他們未必真的是惡意的,而是出於關心、焦慮,甚至是「愛之名」:
「你睇下人哋阿明考咁高分,你點解唔得?」
「隔離屋個女都入到Band 1,你點解唔爭氣啲?」
「表哥考到大學啦,你都要加把勁啦!」
這些話語,很多人都聽過,甚至我們長大後,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對自己孩子說出類似的說話。
「劣勢感」是從比較中長出來的傷
這些從小被灌輸的比較,其實在我們內心深處種下了一種「劣勢感」。
什麼是劣勢感?
它是一種內化了的信念,讓我們覺得:
「我唔夠好。」
「我未達標。」
「我唔夠快、唔夠叻、唔夠成功。」
「如果我唔比人好,就冇價值。」
這種感覺,就算我們來到英國、離開了那個高壓競爭的社會,也未必會自動消失。
它像一把無形的尺,仍然不斷衡量著自己的一言一行,也衡量著我們的孩子。
父母的焦慮,其實是來自自己未被療癒的比較經驗
很多香港移民家長會發現,自己在教育孩子時會感到焦慮:
「喺英國讀書會唔會落後?」
「英文講得唔夠好會唔會輸在起跑線?」
「其他香港家庭都適應得好快,我哋點解仲手忙腳亂?」
「我個仔唔識social,點算?」
這些焦慮,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孩子真的有問題,而是我們內心的「劣勢感」在作祟。
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「贏過人」,要「唔好輸比人」,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比自己快、比自己「叻」,我們不知不覺就會有壓力,然後把這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。
孩子感受到的,不是愛,而是「我要證明我值得被愛」
當我們不自覺地將這種比較文化傳給孩子時,他們會開始感受到一種壓力:
「我要係最好,爸媽先會開心。」
「如果我唔夠叻,爸媽會失望。」
「我唔係最頂尖,就冇人會欣賞我。」
久而久之,孩子學會的不是自信,而是恐懼與焦慮。
他們不是為了興趣或成長而學習,而是為了避開失敗、避免被批評。
而一旦他們「輸咗」,就會覺得自己「唔值錢」。
香港的競爭文化:從社會結構延伸到家庭氛圍
香港是一個高度競爭、節奏急速的城市,資源有限、空間狹窄、生活成本高。
在這種結構下,很多人不得不「爭」,甚至將「爭輸爭贏」視為生存策略。
這種價值觀深入家庭文化,令我們潛意識地相信:
贏=成功,贏=被肯定,贏=有價值
而輸=羞恥,輸=冇面,輸=冇人睇得起
但在英國,這樣的價值觀並不一定適用。
這裡更重視個人成長、尊重差異、鼓勵多元發展,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節奏與潛力,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起點,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路線圖。
在這裡,真正重要的是:「你今天有否比昨天更好?」
不是「贏過人哋」,而是「活出自己」。。
如果我們要孩子有自信,父母先要療癒自己內心的比較傷痕
要孩子不活在比較裡,父母要先學會放下自己從小被灌輸的「輸贏思維」。
我們要承認:我們都是被這種文化影響的一代,但我們也有能力做出改變,為下一代提供一種更健康的成長空間。
這是一場「自我覺察」與「文化轉化」的過程。
當我們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劣勢感,不再讓它主導我們的行為與情緒,我們才能真正活出自由,也才能讓孩子自在地成長。
給每一位香港家長的一句話:
「你唔需要再證明你唔差過人,你已經夠好。 孩子唔需要贏過人,佢只需要成為一個比昨天更好的自己。」
與其比較,不如自我成長與彼此支持
如果我們想孩子有自信、有內在的動力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,我們首先要放下那種從小內化的「比較心態」。我們要教孩子、也教自己:
ψ 「有價值」不是來自「比人強」,而是來自「持續成長」
ψ 「成功」不是贏過別人,而是忠於自己
ψ 「真正的強者」,是懂得欣賞別人、支持別人,而不是踩低別人來證明自己
給香港新移民的實用建議:學會不比較,不內耗
1. 自我察覺比較思維
當你開始心裡出現「佢哋都…我哋都未…」的念頭時,先停一停
問自己:「我為什麼會這樣比較?這樣有幫助嗎?」
2. 將比較轉為自我反思
將「佢哋做得好」轉為「我可以學習咩地方?」
將「我未做到」轉為「我下一步可以點提升?」
3. 與其比較,不如記錄自己的進步
每月寫下自己或家庭的成長一兩件事
讓孩子也學會與「昨天的自己」比較,而不是與同學
4. 在社群中建立支持而非競爭文化
當見到其他香港家庭做得好,學會欣賞與祝福
分享資源、鼓勵對方,而非暗中較勁
5. 教導孩子健康的自我價值觀
告訴孩子:「你唔需要同其他人一樣,你已經係獨特而有價值」
鼓勵孩子欣賞別人之餘,也欣賞自己
團結比內耗更重要:讓我們同行,不競爭
我們作為香港人,在異地重建生活已經不易。我們需要的,不是互相比較、彼此踩低,而是同行者、合作者、朋友。
讓我們一起建立一個:
彼此欣賞、不內耗的香港人社群
尊重差異、互相支持的移民家庭文化
從比較中覺醒,從合作中成長的未來
家長們:「放下比較,不是放棄進步,而是選擇一種更健康、更可持續的成長方式。」

留言